“十三五”时期六安市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统计局发布时间:2021-05-17 15:35
字号:下载我要纠错收藏

    “十三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发展生机勃勃,总量不断攀升,为六安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十三五”服务业发展情况
    (一)规模不断壮大,贡献显著增强。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市服务业增加值824.2亿元,同比增长0.8%,总量是2015年的1.8倍,占全市GDP比重49.4%,比2015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2020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7%,拉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
    (二)就业人员增加,稳保作用明显。截至2019年底,全市服务业就业人员179.2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5%,比2015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人员的稳步增加对全市稳就业保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从业人数达2.2万人,比2015年增加0.9万人;企业应付职工薪酬也由2015年的7.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4.7亿元。
    (三)投资不断扩大,拉动作用明显。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投资实现快速增长,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持续超过50%以上。“十三五”时期,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2015年的52.9%提高到2020年的74.1%,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四)税收持续增长,占比不断提升。“十三五”时期全市服务业税收持续增长,2020年实现税收195.6亿元,是2015年的1.6倍。其中服务业税收115.9亿元,占全部税收的59.2%,服务业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
    (五)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迅猛。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和营收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119家,比2015年净增40家;2020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00.3亿元,比2015年增加44.7亿元。企业平均规模扩大,企业户均收入由7958.9万元增加到8428.6万元。行业大类由17个增加到了21个,水上运输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文化艺术业和娱乐业等7个行业大类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
    1.现代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服务业快速成长,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76.2亿元,同比增长12.5%,分别比2016年提升35.2亿元和7.8个百分点,企业数实现翻倍增加。邮政电信业加快转型升级,邮寄和投递能力大幅提升。全市邮政业务总量由2015年的5.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3.9亿元,增长了2.7倍。其中,快递业务总量由1414.6万件激增到9541.4万件,增长了6.7倍。
    2.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稳步发展。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的营业收入由2015年的10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42亿元,年均增长33.2%。其中,2020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营业收入0.4亿元,年均增长2.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9.8亿元,年均增长8.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0.9亿元,年均增长7.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6.8亿元,年均增长2.3%。
    3.交通运输能力增强。“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综合基础设施加速建成,运输里程不断延展,运输设备更新换代。2020年,全市运输线路里程为2.6万公里,比2015年增长0.3万公里;2020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889034万辆,比2015年末增长29.7%。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促使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交通运输方式结构实现转变。2020年,全市主要公共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10444万人次,比2015年增加3652万人次;货运量受疫情和汛情影响,有所下降,2020年完成货运量29934万吨,比2015年减少2780吨。
    4.旅游收入大幅增加。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3679.6万人次,比2015年增长1.3倍。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67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0亿元,比2015年增长1.4倍,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89.61亿元,入境旅游创汇553.6万美元。
    二、几点建议
    1.强化培育工作。持续强化“四上”企业培育,做好达标企业入库纳统工作,扎实推进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推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总量扩张和质量提升,增强服务业经济发展后劲。
    2.推动创新发展。鼓励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奖励标准,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双创格局,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培育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3.注重人才培养。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注重培养服务业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积极引进服务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更加注重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大量下岗职工转岗再就业、从事服务业进行培训,为其提供一定的免费职业介绍,以适应服务业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