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分析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统计局发布时间:2021-05-24 16:19
字号:下载我要纠错收藏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亲临六安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全市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产业结构发生新变化、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一、国民经济平稳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国民经济实现新跨越。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1053.4亿元增加到1669.5亿元,跨越6个百亿台阶, 2019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500亿元,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按不变价计算,GDP年均增长7.0%。
    产业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38.7亿元,年均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606.7亿元,年均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824.2亿元,年均增长7.9%。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4.3:36.3:49.4,与“十二五”末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5.2个百分点。
    二、财政实力显著增强,金融规模快速扩大
    财政收入持续增加。2020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231.4亿元,是2015年的1.7倍,年均增长10.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2.9亿元,年均增长7%,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由2015年的13.2%提高到2020年的13.9%。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05.2亿元,是2015年的1.6倍,年均增长9.9%。其中民生支出430.5亿元,是2015年的1.4倍。
    金融支撑稳健有力。202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3185.5亿元,是2015年末的1.8倍,年均增长12.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941.7亿元,年均增长13.3%。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2603.5亿元,是2015年末的2.6倍,年均增长21.3%。金融机构存贷比81.7%,较2015年末提高24.6个百分点。
    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十三五”时期,全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以特色产业为抓手,以“一谷一带”“一岭一库”为平台,深入实施“138+N”工程。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453.8亿元,年均增长2.9%;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45.7万吨,年均增长0.1%。
    工业总量不断壮大。“十三五”以来,全市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线,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工业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429亿元,是2015年的1.4倍,年均增长7.6%。通过“规模企业递次纳规”行动,提升规上企业质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持续改善,增长动力不断加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3%。2020年末,全市规上企业达到96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2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到31.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上升到38.6%。五年来全市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优化整合开发园区,8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85%以上,成为工业强市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源。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时期,全市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大力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202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24.2亿元,是2015年的1.8倍,年均增长7.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88.6亿元,是2015年的1.4倍,年均增长4.9%;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4.1亿元,是201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1.4%;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44.5亿元,是2015年的2.5倍,年均增长5.2%;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5.8亿元,是201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1.3%。
    四、消费市场日趋繁荣,外贸进出口稳步发展
    消费市场日趋繁荣。“十三五”时期,全市消费市场持续火热,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持续增强。202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5亿元,比2015年增长61.4%,年均增长10.0%,实现稳定增长。从城乡市场看,城镇年均增长9.0%,乡村年均增长10.3%,城镇占据消费市场的主体地位,但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消费潜力正在加快释放。年末全市限额以上商业单位数691家,比2015年增加435家。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基本生活类限上法人企业实现零售额74.0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4.4倍。
    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十三五”以来,我市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外贸进出口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以及国内外复杂形势影响下,全市经济稳步恢复,外贸和进出口实现增长。2020年,全市实现进出口104248万美元,同比增长18.6%,进出口总额是2015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5%。其中,出口94493万美元,年均增长12.8%;进口9755万美元,年均增长2.4%。2020年,全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1069万美元,同比增长11.3%,投资额是2015年的1.6倍,年均增长12.1%。
    五、投资规模不断加大,房地产业健康运行
    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十三五”时期,全市始终坚持“投资为纲、项目为王”理念,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以大发展惠及大民生,努力争取项目投入,集中力量建成和完善了交通、商贸、能源、中心城市等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市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文化馆和体育中心投入使用,万达广场、吾悦广场建成营业,六安环球港、罍街、奥特莱斯等大型综合体开工建设。五年来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277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2%,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年均增长8.0%,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4.6%。
    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十三五”时期,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661.3亿元,年均增长17.6%;新开工面积4283.3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8.8%;商品房屋销售面积3364.8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7.5%;销售额1944.4亿元,年均增长26.0%。五年来开展“中心城区征迁扫尾攻坚”“让征迁市民早日回家”“两补一化”等专项行动,新建15个安置小区,让2.8万户、8.5万人“早日回家”,全市累计开工10.7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103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
    六、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社会保障持续增进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三五”时期,全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新发展理念,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居民人均收入保持增长。2020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647元、14449元,年均分别增长8.1%和9.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快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全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县区全部摘帽、44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0.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630元/月/人,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统筹。发展特色种养业的贫困村由2016年的201个增长到2020年底的441个,建设就业扶贫驿站156个。累计完成5.5万户贫困户危房改造、33555名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全市贫困人口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6%,实现所有贫困群众饮水安全。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底,我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22.9万人,比2015年底增加了31.0万人,已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我市的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120元,平均养老金水平141.96元,比2016年增长了93.7%。
    七、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卫生服务不断增强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十三五”时期,全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推进教育公平优质。五年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383亿元,年均增长8.7%。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31所,在校生81.1万人,教职工6万余人。“十三五”期间,我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83所,其中主城区公办园从3所增至28所,并陆续建成30余所中小学校投入使用。所有县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提前两年实现全覆盖。五年间,我市为高等学校输送本专科生源25.4万人,高考录取率连续多年在80%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十三五”时期,全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末,全市拥有医院床位数26758张,比2015年末增长32.3%,执业(助理)医师12327人,比2015年末增长34.9%。“十三五”末,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建成国家卫生县城3个、国家卫生镇2个、省级卫生镇7个、省级卫生村95个。
    回首五年,我市抢抓机遇砥砺前行,努力克服经济下行等诸多困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由量向质的跨越。展望“十四五”,全市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持续实施五大发展行动,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奋力实现老区绿色振兴。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