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统计局发布时间:2023-10-18 09:52
字号:下载我要纠错收藏

    摘要: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核心引擎。近年来,六安市深入实施工业积树成林”“老树发新干工程,坚定不移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促进制造业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本文通过分析六安制造业发展情况,并与合肥市进行比较研究,找出长处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为六安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六安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运行呈现良好态势。近年来,六安规上制造业规模稳步增长。2022年,规上工业制造业企业1163家,比2019年增加262家。2022年,规上制造业增加值总量是2019年的1.3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5%,比GDP年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

(二)制造业向集群化迈进。2021年,制定印发《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着力培育铁基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材料、食品健康、新能源产业等5+1主导产业新体系。2019-2022年,主导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3%2022年,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制造业比重78.5%,比2019年提高7.5个百分点。产业集群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科技创新赋能制造业发展。2019-2022年,制造业创新投入持续增长。2022年,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21.3亿元,是2019年的1.5倍,年均增长15.4%2022年,规上制造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占42.4%,比2019年提高27.6个百分点。在持续增长的创新投入带动下,2022年制造业新产品营业收入591.3亿元,是2019年的3.4倍,年均增长50.4%

二、方法介绍

(一)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认为, 在任何范围、 任何阶段, 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技术都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发展自然形成一种梯度,并且会在梯度之间进行转移。高梯度地区天然对资金、技术等生产资料具有吸引力,使其最先掌握优质资源进行发展,然后会向低梯度地区进行转移,在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空间上的移动。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产品的比较优势随着不同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基于不同时期的不同优势,产业会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古典区位理论认为,企业生产经营中对区域的选择是基于自身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根据各地市场和技术条件,在成本和收益之间做出取舍。

基于以上理论观点,本文认为,我市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建设中,需要发挥比较优势,与合肥错位布局、互补发展。

(二)指标选择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和原则,本文选择以行业为对象的区位熵作为主要分析方法,分别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进行指标选取。行业区位熵,是反映某地区某行业在地理上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状况的指标,具体表示为某地区某行业某项产出(或投入)在该地区产出(投入)中所占比重与全省该行业产出(投入)在总产出(投入)中所占比重的比值。公式为:

其中,Eij 表示j地区i行业区位熵表示j地区i行业产出(投入),表示j 地区各行业全部产出(投入),Qi表示全省i行业产出(投入),为全省全部行业产出(投入)。

Eij 1表明该地区i行业地区集聚度或集中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具有相对比较优势。

Eij 1表明该地区i行业地区集聚度或集中化程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不具相对比较优势。

Eij =1表明 i 行业与全省平均集中化程度持平。

按产出和投入计算的区位熵反映的是某地区某行业的产出或投入水平在集中度上与全省比较。考虑到统计指标选取的一致性和数据的可比性,本文将区位熵分析的产出指标确定为行业营业收入,选取各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将区位熵分析的投入指标确定为行业从业人数,选取各行业规上工业企业平均用工人数。

三、数据分析

为防止截面数据波动造成误差,本文选取2019-2022年相关数据,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型分析。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造业分为31个行业大类,截至2022年,我市涵盖其中29个大类。

(一)产出区位熵分析

分别选取六安、合肥、全省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4年(20192022年)的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后,计算出六安、合肥各行业产出区位熵(ES)。为寻找六安相对于合肥具有产出集中度优势的行业,将六安与合肥两地之间的行业产出区位熵做比值处理,具体结果见下表。

1 六安、合肥制造业分行业产出区位熵比较

行业名称

产出区位熵(ES)

六安

合肥

六安/合肥

合肥/六安

农副食品加工业

1.79

0.44

4.08

0.24

食品制造业

0.80

0.74

1.09

0.92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3.62

0.32

11.32

0.09

烟草制品业

0.00

1.06

0.00

纺织业

1.06

0.24

4.35

0.23

纺织服装、服饰业

2.46

0.17

14.07

0.07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5.41

0.14

39.24

0.03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3.73

0.06

62.53

0.02

家具制造业

0.93

1.42

0.66

1.53

造纸和纸制品业

0.86

0.38

2.28

0.44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0.98

0.69

1.41

0.71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1.60

0.13

12.11

0.08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0.05

0.01

4.55

0.22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0.31

0.63

0.49

2.04

行业名称

产出区位熵(ES)

六安

合肥

六安/合肥

合肥/六安

医药制造业

0.33

0.51

0.65

1.55

化学纤维制造业

1.25

1.13

1.11

0.90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0.91

1.10

0.83

1.2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34

0.52

2.58

0.39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23

0.23

9.57

0.10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0.13

0.06

2.16

0.46

金属制品业

1.41

1.24

1.14

0.88

通用设备制造业

1.15

1.33

0.87

1.15

专用设备制造业

1.03

1.06

0.97

1.03

汽车制造业

0.30

1.38

0.21

4.66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1.17

0.68

1.72

0.58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0.61

1.72

0.36

2.81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0.74

2.86

0.26

3.84

仪器仪表制造业

0.41

1.78

0.23

4.34

其他制造业

0.33

0.75

0.44

2.30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0.28

0.05

5.24

0.19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0.00

0.36

0.00

从产出区位熵看,六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区位熵大于1)且与合肥比值大于1的有12个行业,分别是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

合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区位熵大于1)且与六安比值大于1的有8个行业,分别是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二)劳动力区位熵分析

分别选取六安、合肥、全省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平均用工人数4年数据,均值化处理后,计算出六安、合肥各行业区位熵(EL)。为寻找六安相对于合肥具有产出集中度优势的行业,将六安与合肥两地之间的行业投入区位熵做比值处理,具体结果见表2

2 六安、合肥制造业分行业投入区位熵比较

行业名称

投入区位熵(EL)

 

六安

合肥

六安/合肥

合肥/六安

 

农副食品加工业

1.12

0.53

2.13

0.47

 

食品制造业

0.63

0.94

0.67

1.49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2.61

0.39

6.73

0.15

 

烟草制品业

0.00

0.87

0.00

 

行业名称

投入区位熵(EL)

六安

合肥

六安/合肥

合肥/六安

纺织业

1.11

0.32

3.44

0.29

纺织服装、服饰业

1.86

0.31

6.02

0.17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3.02

0.18

16.61

0.06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3.19

0.10

32.15

0.03

家具制造业

1.02

1.51

0.67

1.48

造纸和纸制品业

0.62

0.59

1.07

0.94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0.93

0.93

1.00

1.00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1.43

0.25

5.78

0.17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0.13

0.04

3.04

0.33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0.28

0.67

0.42

2.38

医药制造业

0.50

0.62

0.81

1.23

化学纤维制造业

1.10

1.22

0.90

1.11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0.52

1.24

0.42

2.3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01

0.57

1.76

0.57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80

0.15

11.77

0.08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0.46

0.21

2.24

0.45

金属制品业

1.19

1.04

1.14

0.88

通用设备制造业

0.87

1.18

0.73

1.37

 

行业名称

投入区位熵(EL)

六安

合肥

六安/合肥

合肥/六安

专用设备制造业

0.65

1.20

0.54

1.85

汽车制造业

0.35

1.31

0.27

3.76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1.28

0.51

2.51

0.40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0.70

1.67

0.42

2.3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32

2.05

0.64

1.55

仪器仪表制造业

0.31

1.87

0.17

6.06

其他制造业

0.32

1.11

0.28

3.53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0.67

0.20

3.39

0.29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0.00

0.62

0.00

从投入区位熵看,六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区位熵大于1)且与合肥比值大于1的有11个行业,分别是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纺织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

合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区位熵大于1)且与六安比值大于1的有10个行业,分别是仪器仪表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其他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

四、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与合肥比较来看:

(一)六安农产品加工业优势突出。无论从产出区位熵,还是从投入区位熵看,六安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优势较为明显。2019-2022年,六安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产出区位熵、投入区位熵分别为3.733.19,比合肥高3.673.0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产出区位熵、投入区位熵分别为5.413.02,比合肥高5.272.84。纺织服装、服饰业产出区位熵、投入区位熵、分别为2.461.86,比合肥高2.291.55

(二)部分制造业依托资源禀赋发展良好。六安有40多种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霍邱铁矿储量25亿余吨,华东第一、全国第五。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出区位熵、投入区位熵分别为2.231.80,比合肥高2.001.65。遍布皖西的河流、水库、湖泊,水质好,基本无污染;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金寨翠眉、舒城兰花、华山银毫等知名茶叶品牌享誉盛名,为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提供独特发展环境。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产出区位熵、投入区位熵分别为3.622.61,比合肥高3.302.22

五、促进六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错位布局、互补发展,形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2022年,我市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上制造业比重仅1%,低于合肥占比9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产出区位熵、投入区位熵分别比合肥低1.080.96,与之对比没有优势,产业规模、竞争力存在一定差距。国内大循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未来发展中,应借力合肥打造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之都的“东风”,立足两市资源禀赋,通过合理的区域产业链梯度、错位、互补分工,推动产业合理布局,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交流、资源共享共建,联合培育打造动力电池、电机、电控、逆变器、半导体、毫米波雷达等智能电动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二)建设基地、做强龙头,发挥农产品加工业优势。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应依托于现有农业资源,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特色有机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强产业间的合作配合,重点建设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同时延伸绿色食品产业链条,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打造霍山石斛、茶叶、板栗、天麻等深加工产业集群,培养一批产业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产业经济链条,形成“农业促进工业、 工业反哺农业” 的良性发展,促进工农业全面进步。

(三)科技赋能、优化升级,提高钢铁产业附加值。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是我市的重点行业,2022年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7.4%,营业收入占比12.8%,全员劳动生产率60.8万元/人、比全省低17.8万元/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该行业生产技术还不够发达,仍以传统工艺为主,附加值不高,生产发展易受价格波动影响。应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标签:
关联信息